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大英博物馆通过各种方式大量收藏了中国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大部分来自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签订不平等条约所割让给英国的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开始提出归还流失海外文物的要求,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与对话。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日益增强,大英博物馆近年来也在积极面对归还问题。
# 1. 大英博物馆藏品的历史背景
在18、19世纪,中国正值晚清时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英国通过鸦片战争等手段占领了中国的香港地区,并将大量文物掠夺回欧洲,大英博物馆是其中重要的收藏者之一。这些文物大多来自中国广东、江苏等地的古墓葬和遗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数量超过23000件(套),涵盖了陶器、瓷器、青铜器等多个品类。
# 2. 归还问题的提出与进展
自1987年起,中国开始向国际社会表达归还海外流失文物的要求,并逐步将此议题纳入国家整体外交战略之中。中国政府多次通过官方渠道向英国政府和大英博物馆提出要求,希望双方能够共同合作,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
1. 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中英两国开始正式讨论归还问题。2007年3月,中国国家文物局与大英博物馆签订了一份为期三年的合作协议,并在其中特别提到“探讨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的合理回归”。
2. 2016年,中国和英国共同宣布成立中英联合工作组,专门负责推进归还问题。这是两国之间首次就归还流失文物达成实质性合作框架。
3. 随后几年间,双方多次举行工作会议,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大英博物馆同意归还了9件(套)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陶瓷艺术品给中国政府。
# 3. 大英博物馆的态度与举措
近年来,大英博物馆的态度和行动逐渐趋于积极。该馆馆长哈罗德·拉斯基表示:“我们正在认真考虑如何更好地管理我们的藏品,并将它们归还给原产国。”2019年5月,在英国国家美术馆举办的“中国:从唐朝到现在的文物”展览中,大英博物馆展出了147件(套)中国文物。其中,有18件(套)是从中国借来的,这被外界视为其归还问题的一个积极信号。
在2019年6月15日召开的“流失海外中国文化财产归还工作部际协调机制”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罗德·拉斯基表示将积极参与中国文物回归,并希望在未来能够促成更多中英两国之间的文化合作项目。同年7月,大英博物馆宣布归还1860年火烧圆明园时被掠夺的24尊小青铜兽首给中国政府。
# 4. 国际社会与民间的支持
随着全球范围内文物保护意识的提升和中国外交实力的增长,在国际社会和民间力量的支持下,中国流失文物回国的趋势日益明显。例如,2019年3月26日,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归还了5件中国古代艺术品给中国政府;同年7月18日,法国皮诺家族捐赠了156件(套)圆明园兽首等珍贵文物给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外,中国也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文物保护与研究。自2003年起,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海外流失文物回归计划”,并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相关项目。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版也明确了外国机构和个人向中国政府捐赠归还文物的法律地位和保护措施。
# 5. 面临的主要挑战
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仍然存在诸多障碍。首先,由于历史原因复杂且跨度较大,如何界定哪些文物应被归还成为一大难题;其次,在归还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如涉及个人或机构利益等;最后,文物的鉴定与价值评估也是一大挑战。
# 6. 结语
总之,虽然目前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的归还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未来需要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公众意识以及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法律框架来推动更多珍贵文物回归祖国怀抱。我们期待在各方努力下,能够早日实现更多中国文物回到故土的愿望。
随着国际社会对文物保护的关注不断加深,大英博物馆及其他海外收藏机构将越来越倾向于归还其持有的中国文物,这不仅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也促进了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