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英国文化大臣艾德·达米亚尼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表示,政府计划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来审查大英博物馆所藏非洲文物及其未来的命运。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实际上,自20世纪末以来,“归还”的话题就时常出现在学术界、文化机构及政界的讨论之中。随着全球对殖民历史反思的深入以及“去殖民化”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大英博物馆所藏非洲文物的命运也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大英博物馆与非洲文物
成立于1753年的伦敦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博物馆,也是英国最重要的文化机构之一。自博物馆成立伊始,欧洲探险家、殖民者和商人不断从世界各地搜集艺术品、文物和其他历史物品作为展品,其中就包括了大量来自非洲的珍贵文物。据估计,如今大英博物馆收藏有约3万件非洲文物,覆盖了撒哈拉以南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时期。
这些文物种类繁多,既包括古代埃及的法老雕像和壁画,也包含西非、东非乃至南部非洲各民族的传统工艺品。例如,1862年,大英博物馆获得了来自苏丹苏丹王国的一批铜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坦利从刚果河沿岸获取了大量文物,其中不乏珍贵的木雕和面具。
然而,在这背后,则是殖民时代的暴行与不义。自15世纪以来,欧洲列强便开始将非洲视为可以任意征服、掠夺的“新大陆”。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的兴起,西方国家更加疯狂地剥削和压迫非洲人民,大量文物被抢夺、走私,并最终流入了像大英博物馆这样的西方机构。
二、争议与呼吁
自2005年起,大英博物馆在非洲开展了数次针对其藏品的巡回展览。这些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观众参观,不仅增进了欧洲民众对非洲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使许多非洲人有机会亲眼目睹自己国家被掠夺的文化遗产。然而,在“归还”的问题上,大英博物馆依旧态度消极、拒绝妥协。
2017年,来自乌干达、肯尼亚等国的专家学者在《每日电讯报》上联名发表了题为《为何英国应将非洲文物归还》的文章,文中强调了“归还”运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们指出,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许多非洲文物实际上都是非法获取而来;这些藏品不仅被剥夺了原本的文化背景和归属地,同时也导致当地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与流失。
此外,部分非洲国家政府也陆续向英国提出了正式请求,要求其归还本国文物。以尼日利亚为例,在2019年,尼日利亚联邦博物馆馆长阿卜杜拉·伊萨库呼吁大英博物馆将约45件国宝级文物归还给他国;同年7月18日,在伦敦召开的“非洲古董”国际会议上,尼日利亚外交部长奥尼亚马正式向英国政府递交了关于索要流失文物的信函。
三、归还与重建
2023年6月5日,大英博物馆宣布将归还约40件埃及文物。这是自1987年以来该馆首次大规模归还文物给原产国。根据大英博物馆的说法,此次归还文物中包括了两座狮身人面像、一尊法老雕像和三座雕塑等,这些文物均于20世纪60年代被盗或从埃及政府手中购得。
随后的8月15日,大英博物馆宣布将归还约30件文物给印度。据报道,此次归还的文物中包含了多件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9世纪早期从印度掠夺而来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均是在殖民统治时期被偷盗或非法获取而来。
尽管如此,在非洲国家看来,大英博物馆的归还不足挂齿。在2023年8月16日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来自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等国的文化部长联名致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要求其“敦促大英博物馆尽快行动起来”,将更多非洲文物归还给原产国。
四、反思与责任
面对这一系列事件和争议,大英博物馆理应正视其历史上的不正义行为,并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弥补过去的错误。博物馆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不仅肩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责任,更应该在促进跨文化理解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大英博物馆应当建立更为透明和公平的归还机制,不仅要向那些因殖民主义而受损的文化群体表达歉意与尊重,还要提供相关培训和支持帮助他们修复和保护自己的遗产。
同时,世界各国政府也应加强立法与合作,在法律层面为文物回归创造有利条件。2016年通过的《英国文化财产法》便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该法案规定,任何被认定为非法获取的文化财产都将受到追溯追缴,并鼓励相关机构采取自愿归还的方式。
此外,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博物馆协会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它们能够提供平台让各国进行对话与协商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指导全球范围内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总之,“归还”不仅是关于物质财富的问题更是关乎人类尊严与文化权利的重要议题。只有当所有相关方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才能够真正实现公平正义并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