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美趣味:人类心灵的镜子
# (一)何为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是指个人或群体在面对艺术作品或其他审美对象时所表现出来的偏好和选择,是人们感受世界、理解生活的一种方式。它不仅关乎视觉或听觉上的愉悦,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人的心理结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
# (二)影响因素
1. 社会文化: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塑造了独特的审美趣味。例如,《通典》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士人阶层的推崇,体现了当时儒家思想对于文化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独特追求。
2. 历史传统:个人或群体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及文化熏陶都会影响其审美趣味。《通典》作为一部古代百科全书,记录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经验总结,不仅反映了作者和编者的兴趣爱好,也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体现。
3. 心理因素:人们在面对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如愉悦、悲伤或愤怒等,都会影响其审美趣味。通过《通典》中记载的史实与哲理,读者能感受到先贤们对于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 (三)审美趣味的作用
1. 促进个体成长:良好的审美习惯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与情感世界。
2. 加深文化认同感:共同的艺术爱好能够增强群体之间的凝聚力,并培养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典》作为一部百科全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在当时也是士人之间分享知识和见解的重要渠道。
二、《通典》的历史背景与内容
# (一)《通典》的作者及编撰时间
1. 成书年代:《通典》是唐代杜佑所著的一部重要历史典籍,成书于唐德宗建中年间(780-783年)。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学著作,《通典》在当时具有极高的学术地位。
2. 作者介绍:杜佑,字君方,号宣城,是唐代著名政治家、学者。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在仕途上曾担任过多个重要官职,包括宰相等职位。
# (二)《通典》的结构与内容
1. 体例特征:《通典》采用编年体的形式,将古代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分为政治、礼乐、兵刑、食货、乐、校雠、传记等多个部分。
2. 主要内容:
- 政治篇中详细记录了历代朝政制度及其演变过程;
- 礼乐篇则探讨了礼仪与音乐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脉络;
- 兵刑篇分析了军事组织结构和刑法体系的变革情况。
3. 学术价值:《通典》不仅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还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其编撰方式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范例。
三、审美趣味与《通典》的关系
# (一)审美趣味在《通典》中的体现
1. 客观记载:杜佑作为一位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政治家,在写作过程中注重真实性和准确性。他以一种客观的态度记录了从上古至唐朝初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情况。
2. 主观评价:尽管整体上保持着中立立场,但《通典》中也不乏作者个人情感的流露。例如在描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时,杜佑会不自觉地表达出对某一方的支持态度。
# (二)审美趣味对《通典》价值的影响
1. 文化传承:通过细致入微的历史记载,《通典》不仅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献资料,同时也传递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观念。这些内容对于后世学者研究古代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2. 思想启迪:《通典》中的许多观点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比如其中关于政治制度建设的思想便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同时其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态度也值得我们学习。
四、结论
综上所述,审美趣味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而《通典》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学著作,不仅展示了唐代社会文化的独特风貌,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个人在这一过程中的审美选择与价值判断。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还能够从中汲取宝贵的文化营养,并将其转化为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 杜佑著, 袁济喜点校:《通典》(中华书局2009年版).
2. 陈尚君: 《唐代士大夫审美趣味论略——以杜佑〈通典〉为中心》,载于《复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